在古代攻城战中,守城一方是相对有利的。在没有绝对的兵力压制、粮草碾压以及攻城器械的充足状态下,攻城方哪怕是进攻小点的城关,依然要付出高额代价,甚至无法攻破城池,如我们熟悉的三国中的陈仓之战,郝昭因此成名。
然而,我们常常能在历史的书卷中看到,哪怕是守城战,仍然会有很多守城方选择出城野战,哪怕明显处于劣势时,也依然会作此选择。譬如三国中霍峻坚守葭萌关,在被围困一年时间后,突然来他一个出关偷袭,搞一波斩首行动,这个13还让他给装成功了,霍峻也就因此扬了名。
当然,提到这里,不得不说张文远暴打孙十万的合肥之战(张文远,即张辽;孙十万,孙权也,曾统军十万攻打张辽镇守的合肥,在逍遥津败走),依然是攻守城池状态下,出城野战的最出名实例之一(孙权:我就知道会有我)。
古代攻城战,很少出现兵力对等的情况,绝大多数状况是,攻城方人数远超守城人数。
看到这儿,不难想象,在绝对的兵力压制面前,古代守城已经不单单只是技术活了。心理素质不过关的,估计看到里外三圈的人头,都会吓得的直接开城门投降。坚守不出就成了合理选择,毕竟,依靠坚城固守,远比出城野战要风险小的多。那么,为神马又会出现守城方出城野战的选择呢?
一般来讲,守城方在守城战时,都会利用地利,常备充足的檑木滚石,城关上的箭矢也基本不会短缺(三国时期郝昭开始在守城时使用火箭这一守城利器),加上城关外的护城河、陷坑等可以提前准备的防备,以及本身关隘坚城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,想要攻破城池,代价不可谓不大。
守城虽然占据些许优势,但并不意味着,攻城技术落后于守城技术。攻城方的家伙还真不是吃素的:云梯、攻城塔、飞梯等,再加上各种的远程攻城器械。云梯可以降低攻城时登上城墙的难度;攻城塔可以一定程度上抹平攻守双方面对的高度差,避免守城方居高临下造成的箭矢压制,距离足够近,甚至攻城方可以直接近距离和守城军士对射,几乎可以白刃战;飞梯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攻城士卒送向城墙。而各种远程的攻城器械,可以远距离就对守城方造成打击。
时间一长,攻守间的天平很可能被这些利器打破。被动防御,不如主动出击,寻找机会,这时候守城方选择出城野战,也就不难理解了吧。
另外,战争对于人力物力的消耗是巨大的,对于攻城方来讲,投入的兵力越多,粮草耗费越多,但是反过来看,其在制造战争器械的进度也会由于人力优势而加快。古代战争中攻城器械由于携带不便,一般都是攻城时就地取材,来减少压力。在攻城方大张旗鼓地四处搜刮原料准备攻城器械,而守城方一味坚守,不出动兵力骚扰的话,会使得攻城一方的材料收集速度加快,也可以将大型的攻城器械推进到离城关更近的距离组建。
因而守城方在此时的出兵牵扯,会使得攻城方消耗骤增,也会起到对敌震慑的作用,提升本方士气。当然,如果兵力实在过少且士气全无,出城野战,就不是拉扯,而是送人头了。
至于弹尽粮绝,出城搏命的情况,其实在历史上很少发生的,围城日久,对守城方来说不单单只是粮草的消耗,更是士气的打击,一旦出现粮草短缺、士气崩溃,守城方更多的选择是:手举白旗,大开城门,欢迎城关易主。
因而,古代战争中,守城手段并不缺乏,而对攻城方来讲,不管是人力消耗还是物资损失,都远高于守城方,此时守军出城野战,除了骚扰攻城方,延缓攻城进度外,无外乎就是:我觉得我能赢你。
说到这里,葭萌关之战中的霍峻就有较大的话语权了,先是以自身不到1000兵卒依关坚守一年,然后攻其不备,数百人突袭刘璋大军,并阵斩大将(爽文都很少这么写,但是这是真的)。归根到底,敢于出城野战,是一种战术选择,出其不意,以少胜多(孙权:是不是还有我?作者:忘了提了)。
当然,也会出现这种情况:攻城方示弱——诱敌出战——围而歼之。
我和我队友一起打你。这里的实例,咱们不妨从《率土之滨》中取景:A盟围攻B盟城池,相持不下,B盟盟友C盟(也可能是捡便宜的)突然出现在A盟要塞群后,BC盟对A盟展开围殴。这种情况在三国中出现很多次,《率土之滨》中更是基本上天天上演,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一找这些战例。
开门!投降......这种情况就不举例子了。
攻守之道,除器械的攻伐坚守,更多的也是心理的博弈,人心的对抗。《率土之滨》船新版本《兵合车错》中,是否能梦回疆场,再现攻守战中的种种博弈,我们拭目以待。
作者:王清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