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官渡之战,想必大家都至少略知一二。在这一战中,“魏武之世”曹孟德击败了“四世三公”袁本初,谱写了三国史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。其中,一款名为“霹雳车”的攻城杀器立下汗马功劳。那么,我来考考各位主公,下面图片里哪一个最有可能是曹军出现在官渡之战中“霹雳车”?
现在揭晓答案:我想很多人会选择A或D,但是很遗憾,上面的四张图片中没有一张是正确答案
军中第一利器
霹雳车,是石炮的一种,因其声如霹雳而得名。说起石炮,可能很少有人听过,但是它还有着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——抛石机,曾被古人称作“军中第一攻击利器”。
《武经总要》所记部分抛石机造型
炮,又作砲,泛指中国古代出现的人力抛石机,可由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,附有轮子、可以在战场上自由移动的通常称行炮车。
南京中华门城堡抛石车模型
在古代象棋中,炮正确的写法应该为“砲”。而象棋的砲也体现了许多抛石机的特征——移动灵敏、隔山打牛。
宋代铜象棋,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博物馆藏
在张艺谋导演的《长城》里,用来对付远古异兽饕餮的超级豪华版抛石机是长这样的:
明明可以靠实力吃饭,颜值又那么高
同样是宋朝的历史背景,在最近热播的影视剧《大宋宫词》中,辽圣宗及萧太后萧绰亲自率领大军南下,一路攻城拔寨,兵临澶州(今河南濮阳)城下,宋廷震动。宋真宗不得不率军亲征,双方隔河对峙。辽军被北宋名将李继隆以床子弩射伤,无奈中祭出了大杀器抛石车,飞石坠落,宋军退避不及,伤亡惨重,辽军暂且赢回一城。
这是一种宋明时期出现的炮架可以旋转的抛石车
称为旋风炮
《武经总要前集》·卷十二
抛石器的发展
中国的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,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炮梢。炮梢架在木架上,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,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。据《范蠡兵法》记载,“飞石重十二斤,为机发,行三百步”。
图自网络(出处不明,侵删)
汉代以后,砲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,在军中大量装备。到东汉末年,迎来了砲发展中的一个大的进步,著名的官渡之战,便有曹操军使用一款加强“砲”击败袁绍军的记录。
官渡之战示意图
在官渡之战后的400余年间,历朝历代攻城守隘的战斗中,几乎都有抛石机的身影,威力也不断加强,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。
《新唐书?李光弼》中说:安史之乱时,太原守将李光弼拆民房建砲进行防守,“石所及辄数十人死,贼伤十二”。
发展至宋朝,根据需要不同,粪毒、铁汁、纵火物、碎石或者铁蒺藜都可以成为砲投掷的对象。
铁蒺藜 图自冷兵器研究所
曹老板的制胜法宝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(今河南中牟东北),袁绍奉汉献帝衣带诏讨伐曹操,派陈琳书写檄文怒斥曹操,曹、袁二军开战。两军除了数十万大军以外,各类先进装备也悉数登场,这里就有我们前文提到的“霹雳车”。此战的结果他将决定当时中国北方的归属,所以双方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家当,要在这古战场之上殊死一搏。
当时,曹军初战不利,加之兵力远远少于袁绍,遂退回营垒。袁绍构筑楼橹,堆土如山,用箭俯射曹营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刘晔献上的霹雳车图纸
曹操听从了谋士刘晔的计谋,命令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一批行动便捷的抛石车,一经使用,袁绍军被打的丢盔卸甲、溃不成军。而袁军的防御工事成了石弹攻击的目标,损失惨重。又经荀彧、荀攸、许攸出谋划策,曹军因此大获全胜。由于被抛出的石弹在空中霹雳作响,宛若“天石坠落”,令敌军胆寒,所以这种石炮又被称为“霹雳车”。
可以想象,在那个冷兵器作战的时代,拥有一批“霹雳车”可比宝马香车更令诸侯羡慕!
刘晔像
建安七年(202年),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,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,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曹操又征服乌桓,至此,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。
影视剧《新三国》官渡之战
率土之滨即将还原霹雳车
随着时代的进步、火器的发展,抛石机逐渐被人遗忘,而后连砲字也渐渐无人知晓。在《率土之滨》新征服赛季《兵合车错》中,将还原“霹雳车”最真实的历史风貌。
作为率土的玩家,我们不能忘却这个改写了冷兵器交战史的武器,以及它在名为官渡之地留下的一笔厚重的历史痕迹。那金戈铁马之声,曾是曹孟德雄图霸业的开始。
作者:胡桃夹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