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讲刘璋故事之前,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个影响汉末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——刘焉。
避战乱,入主益州
汉灵帝统治末期,黄巾之乱和天灾肆虐之下的汉王朝统治岌岌可危,地方叛乱不断。为了维护刘姓皇亲统治,刘焉向灵帝提出了“废史立牧”的建议,即用宗室、重臣为州牧,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、太守之上,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。
州牧制度的实行,直接造成了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,加上刘焉在内,后续的州牧基本上不受到朝廷控制。
而刘焉提出此建议的最初目的,是想去天高皇帝远的交州做“土皇帝”,躲避战乱养老。在听到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时,刘焉立刻换了主意,强烈要求去益州。当然,后来历史证明董扶的确是有点东西,益州确实有天子气,不过那个天子叫刘备。
按照刘焉的既定目标,都来益州做土皇帝了,那就得让朝廷完全管不着自己。恰逢五斗米教的张教主在汉中得势,刘焉乘势拥兵自立,切断了益州和朝廷的往来。
群雄讨董?不行,去不了,汉中的路被张鲁堵死了,我帮不上忙。
什么?从荆州出兵?刘表可是刚打小报告说俺要造反的,不对付的人咱不来往,跨境支援,还是算了。
……
自此,益州本土如同一个独立王国,东北皆“敌”,完全脱离了朝廷掌控。坐稳益州的刘焉,开始收拢中原叛乱南下的难民,收编为“东州兵”,加强自身防卫力量。
本来按着刘焉的规划路线,自己朝中俩儿子(刘范、刘诞)做官当人质,最喜欢的儿子刘瑁在自己身边,能继承大业。而我们的主人公刘璋,压根不在刘焉的考虑范围内,小儿子嘛,嘴上没毛办事不牢,而且性格太稳了,不好不好。
但是人生无常,刘焉虽然自己安稳的度过了晚年最快乐的日子,但是他的儿子们却并不省心:兴平元年,刘范在长安和马腾密谋进攻李傕,泄密之后刘范、刘诞两人均被杀,而老四刘璋幸免于难。
痛失爱子的刘焉很快便发背疮去世,留下了老三刘瑁和老四刘璋。立志做富家翁的刘璋怎么也没想到,为什么是自己接过了刘焉甩手的摊子。在益州豪强赵韪等人的拥立之下,懵逼的刘璋成了益州的老大,开始了“被迫营业”的诸侯生涯。
承父业,内忧外患
相比其他诸侯,继承父亲留下的益州,刘璋的开局可以说是最舒适的:沃野千里,拥百万民众——有钱,有人。
益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:水系发达,土地肥沃适宜耕种;盆地地形易守难攻,因位置相对封闭没有大规模战争,受到中原动荡影响较小,人口增长快。这些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兵源。
庞大的人口使得麾下人才济济,文臣武将俱全,董和、张任、黄权、李严、孟达、张巴、许靖、法正等皆在帐内。凭借父亲打下的基业按部就班发展,逐鹿中原妥妥的!
然而,刘璋性子懦弱,作为一个“老好人”,待人可是真心实意,给了赵韪地盘和极大权力,赵韪在巴中的名望如日中天。而对待东州兵,刘璋更是娇惯纵容手下的东州兵,不忍加重型惩戒犯罪,致使统治内部出现矛盾。甘宁等人,也是在这个时期叛逃投奔荆州。
在北方中原最为重要的战争——官渡之战打响时,刘璋也面临了自己的第一个劫难,赵韪膨胀谋反,蜀郡、广汉、犍为都响应,军队达到数万人。本想做吃瓜群众的刘璋,不曾想自己也会掺和到战火中来。
幸亏老爹留下的家底丰厚,东州兵确实野蛮,但是有事也是真上。在东州兵的力战之下,赵韪叛乱平息,死于江州。待下宽容的刘璋,因为自己的“善”得到了东州兵的拥护,也让他逃过了兵败身陨的下场。
虽为益州牧,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服从。北边原本依附于父亲刘焉的张鲁,因骄纵不听号令,刘璋杀了他的母亲和弟弟,双方自此成为仇敌,张鲁时不时南下进攻,想要取而代之。南部地区的豪强也不时发起叛乱,需要刘璋分神去稳定。而益州本土势力对于刘璋这一个外人也是阳奉阴违,不发动反叛就已经是给他面子了。
可以说,刘璋面对的是内忧外患,在益州内乱和张鲁的牵制之下,能做的只有尽力维护益州统治,他的办法,就是请外援,借助刘备势力来平定内部的敌人,但万万没想到,他这一举动是“引狼入室”。
益州之战,刘备攻取巴蜀
刘璋从接手益州到刘备入川接管益州,近二十年的诸侯生涯,他都在扮演一个守城之主的角色。为人懦弱,无法掌控全局致使内部离心离德,引刘备入川,父亲留下的基业赔了个光。在天下大势风云变色的关键时期,因人为制造的闭塞环境和突如其来的叛乱而错失了逐鹿中原的机会。
而在率土之滨的新赛季《官渡争锋》中,坐拥天府之土的刘璋势力,在没有了内忧外患的阻碍,加上各位名主的谋划,能否在官渡之战这个奠定天下走势的节点脱颖而出,问鼎天下?我们拭目以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