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大战役之一,是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关键一战,主角自不必多说,男一曹操,男二袁绍。而其他“配角”:刘表、刘璋、马腾、孙策,在这场大戏上演时,却好像约定好一般,都没有“过多打扰”曹袁两家的争斗。
而作为“配角”中的顶流,小霸王孙策,此时已然平定江东,完成了“坐断东南”的成就。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在官渡之战时采取措施,挥师北伐趁势扩张呢?
官渡之战前:横扫江东
孙坚身陨后,作为江东孙氏集团的第二代掌权人,孙策立志继承父业,扛起复兴孙氏的大旗。
彼时的孙策只有17岁,便已广交知名人士,声誉远播江淮。与名士张纮结交时,多次咨询“以父亲故兵为基础,首先夺取家乡江东,尔后进取荆州”的可行性,计划投奔扬州袁术索还先父故兵,再南下丹阳寻求身为太守的舅父依靠,以丹阳为根据地募集军队,占领吴、会,进而讨伐刘表、黄祖为父报仇,最后建立孙吴政权。在得到对方肯定后,孙策决心从夺取吴、会入手,争霸乱世。
公元194年,19岁的孙策投奔袁术,成功讨还了孙坚数千故兵,开始了他的“渡江创业,开拓江东”计划。
为克服政治不利和兵力不足,孙策努力加强军纪以争取民心,成效颇为显著。发布募兵令十日之内便可募集现兵2万余人,马千余匹,威震江东。得民心、知人善任,在霸王之勇加持下,孙策以摧枯拉朽之势败刘繇、破王朗、灭严白虎,小霸王之名自此开始闪耀。
孙策开拓江东之战经过示意图
此时的孙策据有吴、会、丹阳三郡,割据江东大业根基立下,袁术已无力驾驭。后袁术称帝,孙策与之正式决裂,加入讨伐袁术的队伍,并顺势扩张,更是收到了周瑜、鲁肃的投效,队伍进一步壮大。此时,江东已经在孙氏掌控之下。
杀父之仇不共戴天,孙策并未停下脚步,趁势奇袭庐江,大破刘勋;随后乘胜追击进攻黄祖,一番鏖战之后,黄祖军几乎全军覆没,缴获财务堆积如山。尽管没有手刃仇人,但江夏水军战力锐减。
大败黄祖后,孙策再东进豫章,成功游说华歆投降,江东平定。此时孙策文有周瑜、鲁肃、张昭、张纮,武有太史慈、韩当、周泰、凌操、吕蒙,江东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此时的袁绍势力正强,孙策吞并江东,曹操已无力东顾,叹息“难以与他争锋”,便打算对孙策实行安抚。将亲弟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,又让三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;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,并发出征召命令孙策的弟弟孙权、孙翊到许都,想以此拉拢和牵制孙策的势力。
官渡之战始:安定江东
建安五年,官渡之战正式爆发,本来正常的剧情应该是:孙策出兵突袭许昌,牵制曹操,袁绍胜利,然后和孙氏瓜分曹操的地盘。官渡之战相持阶段,孙策观察局势后,也确实准备出招:一是派周瑜往鄱阳湖训练水军;二是秘密整顿军队,部署将领,准备趁袁曹交战曹操后方空虚,偷袭许都迎取汉献帝。
但是世事无常,连年征战惹下的仇家实在是不少,孙策遭遇刺杀,在最为光辉的时候突然陨落,年仅26岁。此后孙权承父兄遗业,开始了其执掌江东的时代。
孙权掌权之后没有冒进,而是利用江东富盈的地理优势修生养息,消化孙策攻打下的地盘,稳定江东政权。因此孙氏势力在孙策身死后,完美错过了官渡之战的参与权。
此后,虽然曹操花了八年的时间才将北方平定,孙权也想趁北方衰弱以作图谋。但是孙权在掌权东吴后,首先面临的是江夏黄祖的对峙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,且江夏作为军争要地,无论北伐还是守土,对江东来说这都是必须拿下的地盘。孙权三征黄祖,损失了凌操、徐琨等大将,在赤壁之战前才将黄祖斩杀,但是此时北方已被曹操整合完毕,已然准备南下了。
其次,江东内部在官渡之战爆发后,先后发生了李术叛乱、山越之乱。尤其山越之乱,一直是扰乱江东统治的一颗钉子,江东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了平叛和讨伐黄祖上,已经无力北伐,只能坐看曹操做大做强。
武勇冠绝天下,以武勇一统江东立下赫赫战功,更有非凡的战略目光,礼贤下士,吸引无数士大夫投靠。孙策的人格魅力与能力,放眼整个三国,都是顶尖的存在,奈何英年早逝。
是不是替孙策意难平?如果孙策没有遇刺,而是亲自率领江东将士北上,三国的历史又会怎样发展?但是历史没有如果,徒留遗憾。而在率土之滨新赛季《官渡争锋》中,官渡风云再现,利用江东富庶之地与人才储备优势争锋天下,并非不可能,小霸王挥师北上的梦想,是时候由各位主公来替他实现了!